如果说《俄汉详解大词典》的成功,是中俄两国学者长达半个世纪友谊与合作的结晶,那是完全恰当、准确的。
词典的编者大多是50年代原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培养的俄语工作者。当年向他们传授俄语专业知识的,主要是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俄侨教师。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1949年东北战事紧张时,俄语教师库兹涅佐夫等人随学校一同撤退到佳木斯,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授课。80与90年代初,库兹涅佐夫两次自费来到中国,访问母校黑龙江大学。在松花江畔,在太阳岛上,他满怀深情地说:“我又再次回到了中国,可以死而无憾。”当得知他当年的学生有许多正工作在国家的重要岗位上,也有的成了知名的学者时,他的脸上更是洋溢着喜悦与骄傲。
50年代先后在哈外院工作过的苏联专家有10多位。其中,语言学家乌汉诺夫与布多林曾参与《俄汉成语词典》的组织和领导工作,从起草编写大纲、收集资料至前后定稿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后来担任《俄汉详解大词典》主编的李锡胤当年就是他们最得意的学生与助手。布多林认为李先生是“难得的适合词典工作的人”,他每周都抽出半天时间专门为李锡胤辅导答疑、讲评作文、加工词条。他们俩人一直到“文革”前夕,仍保持书信往来,切磋学问。1994年,当李先生终于有机会去圣彼得堡访问俄国科学院词典部时,才遗憾地得知,这位对中国充满怀念的专家已去世多年了。他的俄国同事说他是“一位严肃的学者”,他的中国学生更把他视为难得的良师益友。文学专家索洛维约夫、句法专家切尔诺娃也都以自己深厚的专业知识,辛勤的工作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年轻的中国学者的尊敬与爱戴。
六七十年代,中俄文化交流一时中断,然而存在于人民心底的友谊仍绵延不绝,主编赵洵更是高瞻远瞩,相信人民的友谊是永存的,她曾经鼓励大家,“编好词典,迎接中俄人民新的友好时期。”1985年,当黑龙江大学辞书所筹划编写《俄汉详解大词典》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解冻。这一项目被列入1986年的《中苏文化合作交流计划》与1989年的《中苏教育合作计划》。这就为两国间相应机构的合作与人员往来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前苏联国家出版委员会专门指定“俄语”出版社与我方合作。该社社长纳扎罗夫来函表示愿意提供专家与资料。此后,莫斯科普希金俄语学院的莫尔柯夫金、波里索娃、希曼斯卡娅、密特罗方诺娃等,“俄语”出版社的纳扎罗夫、维诺格拉多夫、尼古林娜等,“俄罗斯百科全书”出版社会的扎莲芭都先后在哈尔滨作短期学术交流,阅读了词典的手稿。至于在黑龙江大学长期工作的俄国专家更是常年为词典编者答疑解难。
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语言所所长,著名汉学家宋采夫教授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是毛岸英、毛岸青在苏学习时的同窗好友。他在阅读了100页左右词典打印稿后,写了专业水平极高的序言,充分肯定了词典的重大意义与达到的学术高度。
词典的编者永远感激两代俄国学者对这部词典所作出的直接与间接的贡献,永远缅怀他们对中国的深厚友情。
(作者为《俄汉详解大词典》主编)